2025.5.17 11:50 组委会
点击数:99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加速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要素融通,团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,将其摆在新时代青春北京行动的突出位置,以深化“青创北京”品牌影响力为核心,精心打造以“挑战杯”竞赛为引领的系列精品科创赛事,辐射带动首都青年踊跃投身实践。
升级赛制 完善体系
打造以赛育人新模式
升级“一杯N赛”的创新赛制。自2020年起,首都“挑战杯”着力推进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主体和跨区域要素联动,立足首都特点、聚焦发展需要,形成了“一杯N赛”的办赛模式。“青创北京”2024年“挑战杯”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持续升级,立足首都功能定位与发展方位,强化联动办赛,打造“一杯六赛”新赛制,构建多元化、多层次、多维度的竞赛体系。
“一杯”即设置一个“挑战杯”创业竞赛主体赛;“六赛”即聚焦服务首都“四个中心”功能建设、新质生产力发展等不同领域,开设“青协发展”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专项赛、“青振京郊”乡村振兴专项赛、“青燃希望”新时代希望工程公益服务专项赛、“青系四海”国际交流交往专项赛、“青智未来”新质生产力专项赛、“青绘京彩”文旅创意专项赛。
新赛制充分考虑不同高校、不同专业学生特长,引导参赛作品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,提升竞赛覆盖面、参与度和影响力。本次竞赛吸引全市80余所高校20余万名学生参与,最终共有4270支团队晋级市赛,参赛高校数、项目数和选手数均创历史新高。
深化“揭榜挂帅”的运行模式。2024年“挑战杯”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“青协发展”“青振京郊”“青智未来”和“青绘京彩”四个专项赛引入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以“政企发榜、竞争揭榜、开榜签约”的方式,共征集了中央、北京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,乡镇街道等单位的47个榜单,涉及智慧城市治理、新能源等前沿领域,吸引了来自65所高校的近1万名学生参与“揭榜”,最终产生了52个“擂主”团队。
贯通“科创育人”的竞赛主旨。搭建交流平台,以“挑战杯”系列科创竞赛为牵引,组织开展北京市赛各类科创活动1400余场,覆盖1万余人。深化科教融合,指导参赛高校依据学科专业特色优化项目设计,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,吸引1万余名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学共研,形成成长共同体。联通就业渠道,与市人社局等协同联动,为“挑战杯”优秀团队骨干提供实习就业机会,聚力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创新创业潜力的未来企业家。
加强供给 推动转化
取得协同育人新成效
校地共建,打造建功显能“大舞台”。为助力“三城一区”建设,2024年首都“挑战杯”结合地方区位优势和产业人才需求,与相关区联合举办专项赛。竞赛期间,怀柔区开展“青聚科学城”活动,组织青年代表参观产业转化示范区。昌平区开展“昌平青年人才会客厅”主题活动,北京市首家校友人才工作基地“昌聚未来——全球校友人才会客厅”揭牌亮相,吸引了北大、清华等16所高校入驻。延庆区通过竞赛平台对文旅资源和毕业生招录政策等进行推介,吸引青年人才在延庆“落地生根”。
校社联动,激活青年创造“一池水”。通过出榜单位广发“英雄帖”、高校团队勇揭“科研榜”的方式,加速大学生科创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,2024年首都“挑战杯”为华为等12家龙头企业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,深入通州区永乐店镇等18个乡镇提供乡村振兴方案,协助密云区人民检察院等12个基层单位解决社会治理难题。引导一批具有应用前景、科技含量的作品“带土移植”,让参赛作品选题有方向、实践有支持、成果能落地,实现供需精准对接,推动青年科创成果与市场链接更紧密。
校企合作,培育科技成果“孵化器”。坚持发挥组织优势,做好“挑战杯”“后半篇文章”,举办优胜团队资源对接会,为优秀科创团队和高新技术企业、投资人等搭建对接渠道。在本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决赛期间,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成为成果孵化基地,为“挑战杯”项目落地提供保障。
在项目落地签约对接会上,中关村东升科技园·东畔科创中心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国家级金奖项目“智能二便护理系统:卧床康复领域开拓者”签约合作。本届赛事以来,超100个项目落地北京,覆盖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领域,融资14.9亿元,推动优秀青年科创成果在京华大地生根发芽。
下一步,团北京市委将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,充分利用“挑战杯”这一有效载体,深化项目成果孵化转化,进一步健全“以赛促产”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,链接创投平台资源,促进创新、产业、资金、人才要素深度融合,推动项目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。激发并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崇尚科学精神,勇于投身科创浪潮,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。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中国共青团杂志”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